图片报道
更多>女装旗袍排行榜
 

旗袍,又称褀袍,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国女性传统服饰,被誉为中国国粹,女性国服。

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认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的深衣。虽然关于它的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还有很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灿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在民国20年代以后成为最流行的女装,1929年被民国政府确定为国服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旗袍逐渐被冷落,尤其是在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受到批判。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秀和选美比赛的影响,旗袍不仅在mainland China逐渐复兴,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外交官的服装。

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以来,在中国举行的历届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和博览会上,旗袍都被选为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手工旗袍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礼服。无论是专指民国时期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的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众所周知,文革时期,旗袍被批判为“四旧”“封、资、修”的象征。旗袍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禁区,直到改革开放后,大陆学术界对旗袍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改革开放初期,基于政府倡导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政策,以及为了证明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出身,对旗袍的研究是学者们有意识地将民国旗袍与清代旗人服饰的关系联系起来。“‘旗袍’的概念,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并没有那么特殊,但也自成一格。"比如《辞海》中有一段关于旗袍的注释:“旗袍,原为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两边无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鲜艳的绿色。辛亥革命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改良如下:直领、右斜开、束腰、及膝衣、两边开叉、小袖口。”比如余枫的观点:“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满族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长袍,即关外妇女的常服,以满族、蒙古族为主体...这种旗袍主要流行于北方,南方妇女大多仍沿袭明朝的风俗习惯,穿长衫长底。”再比如袁洁莹的观点:“旗人的常服不同于军装,一般是长袍,……一直以简单挺拔为基本样式,都叫旗袍。”“旗袍在清朝是男女通用的服饰,只是穿着风格略有不同。官方系统在材料选择和配件方面与民间系统不同。"但清代“旗袍”的概念中包含了“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念,在学术界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纵观清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从来没有出现过‘旗袍’这个词。在清朝,旗人把他们的长袍称为旗服或旗服,满语称之为‘易捷’。旗袍这个词,作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最早出现在1918年沈寿口述、雷记录《管雪绣谱》一书中:‘拉边有三种:旧的用来绣旗袍的边,所以叫边拉’。这里的旗袍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来指代某种刺绣服装。”

     现在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是“旗袍”是指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民国时期发展成为较为稳定的女性长袍形式。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周希宝在他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说:“满族妇女的长袍...这种袍子一开始极其宽大,后来逐渐改成小蛮腰,接近辛亥革命前夕。这种后来成为汉族妇女主要服饰之一的长袍,后来被称为旗袍。

鲍欣在他的《中国旗袍》一书中也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把旗袍当作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似无大错,但难免有文义之嫌。旗袍的内涵比旗人或旗女丰富得多。广义上可以说旗袍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清代旗女袍、民国新旗袍和当代时尚旗袍,其中民国新旗袍最为典型和重要。狭义的旗袍是民国旗袍,当然也可以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

卞向阳在他的文章《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中说:“所谓‘旗袍’,是指一件连身的衣服,上面附有衣服。同时必须具备以下全部或部分典型外观特征:右搭裙的开口或半开形式、领扣和侧开衩的详细排列、单件布料和袖子的平面裁剪。虽然有观点认为旗袍包括清朝旗服的长袍和民国时期妇女的长袍,但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妇女着装风格。”

在民国时期的杂志上,有很多关于旗袍概念的讨论。比如1937年《现代家庭》杂志的作者叫常艳,他写的《女性旗袍十五年的演变》中说,“旗袍是什么?可以说是民国以后的新产品,适合新时代中国女性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国妇女复制了一种先前修改过的旗帜鲜明的妇女的服饰风格的外衣。”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