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被曝进展不顺 跨界造车最难为情的事,或许被它撞上了

   2022-11-30 互联网货源代理网37
核心提示:“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过往的历史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过往的历史中,没有一家科技企业转型造车能够引来轰动,甚至没有一家造车新势力在宣布造车时全网狂欢,但小米做到了,通过长期以来积攒的“米粉”以及创始人雷军声情并茂的演讲。

时至今日,小米宣布造车已逾600天,按照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量产下线的计划,也已经走入中局。在这600多天的时间里,小米汽车的各种消息接踵而至,真真假假之中或混淆,或试探着市场的各种反应。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小米造车也几经“危机”,甚至被曝叫停过,只不过随之后来的发展而烟消云散。

   

最近,又有消息指出,小米汽车的开发项目进度不如预期(主要在自动驾驶),最终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一辆车并不具备带领小米在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的实力……有高级别员工表示,“本身该交付的内容就不多,现在还会因为交付进行的卡点被砍掉一些,就会更少了。”消息真假暂不可知,甚至或许我们也等不来辟谣的消息,毕竟雷军在2022年度演讲直播中曾表示,未来两年内不辟谣、不介绍小米汽车任何新进展,到了合适的时间会定期披露。

众所周知,造车失败的事情在汽车行业中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下,强如恒大也免不了难产,强入苹果也不得已在造车项目中停滞不前,那么雷军的这次创业,又是否会进展顺利呢?

豪气干云的创业 雷军的判断有错?

雷军有一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这句话虽然有些搞笑,但却深刻揭露了一个道理,时代的趋势是可以成就人的。而纵观雷军的前半生可以明显感觉到,雷军愿意成为风口上的“猪”,并且成为了风口上的“珠”,而金山、小米两个在中国互联网时代、中国智能手机时代崛起的企业就能够成为证明。

那么,雷军在知天命的年纪选择的创业项目会是一次判断错误吗?从趋势上来看,或许不会。近年来,电动化、智能化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不可逆的趋势,传统车企斥巨资转型,造车新势力疯狂涌入,已经说明了这条赛道是有前景的。而从市场方面看,以下数据也足以说明,电动化、智能化汽车的发展势在必行,“今年1至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8.5万辆和528.0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产销连创历史新高”;“2021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中L2级车辆渗透率为23.5%;2022上半年,L2级渗透率增长8.9个百分点,达32.4%”。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也对《道哥说车》编辑表示,雷军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他的判断肯定是对的。而就小米自身而言,涉足汽车产业也算顺势而为的举动,在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的趋势下,未来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互相融合的产品形态几乎可以预见。而与小米一般的互联网科技类企业也已经涉足汽车产业,像腾讯、阿里、联想、华为、苹果、OPPO等企业在汽车产业中有所布局,只不过区别在于是否亲自下场造车,还是作为一个赋能者。

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个50多岁中年男人的热血也得以体现,“我们有钱,小米集团2020年底现金余额1080亿元,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今年预计再增加5000人,还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和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我们亏得起”,“为了给米粉提供最好的模式,我们打算全资来干,就是所有钱自己出”,造车开始时雷军曾如此说过。多么的激情万丈,多么的豪气干云……

仅以上信息来看,小米造车似乎大有前途,再加上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声称“小米汽车实现2024年正式量产的目标进展非常顺利”,更令人期待小米汽车的到来。但这一切是建立在基本盘不被动摇的基础上,但遗憾的是,小米似乎被偷家了。

小米被偷家 跨界造车最难为情的事

跨界造车最难为情的事情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笔者看来,应该是在车没造出来的时候,家被“偷”了。如恒大一般,在入局造车伊始,恒大还没有暴雷,几乎是当时最有资本的跨界造车者,但当家被“偷”之后,恒大汽车也开始不死不活;如法拉第·未来(FF)一般,在乐视还没有暴雷的时候,FF的蓝图可以被任何人信服,但当贾跃亭的家被“偷”之后,FF几经辗转没造出车……

当然,小米不一样,与恒大相比,小米的资产负债不多,与乐视相比,小米没有财务造假。但小米的基盘同样有了不稳的征兆,或者至少是不稳的表现。日前,小米发布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本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705亿元,同比下滑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9.1%。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组数据之下,小米营收结构中的各个业务板块均处于下滑状态,甚至包括雷军引以为傲的,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手机。财报显示,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25亿元,同比下滑11.1%;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91亿元,同比下滑9%;互联网服务收入71亿元,同比下滑3.7%;其他收入18亿元,同比减少6.6%。

诚然,在疫情反复、经济增长放缓等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受手机出货量,笔记本电脑和智能电视(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出货量减少的影响,小米交出这样的业绩报告并不会令人意外,甚至也很难撼动小米的基本盘。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往往最不起眼的变化总能引起较大的影响,何况是经济形势。

    

而在此背景下,小米还要背负一项在量产交付前几乎不可能赚钱,且花钱速度如流水的项目——造车。根据财报,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8.2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小米造车业务已累计投入18.65亿元。而这已经相当于雷军口中“首期投资100亿”的20%。当然,雷军曾说不缺钱,给小米造车准备的资金也是“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7亿元)”

可小米当时拥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而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小米集团现金资源为943亿元。也就是说,这600天时间里,小米的现金储备是在下滑的。尽管,王翔在表示,目前小米在造车上投资的效率和规模对于集团不会构成重大影响。但财务数据摆在眼前,还是免不了令人担忧,小米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去继续打造一个花钱快赚钱慢的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造车之后,小米对“投资”汽车产业链的态度几近痴狂,2021年6月3日,小米参与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1.9亿美元的D轮投资;6月8日,领投了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超3亿美元的D轮融资……在这之后小米先后投资了赣锋锂电、云途半导体、裕太微、力策科技、上海航芯等公司。即便是在2022年,也是疯狂投资,包括投资雷达激光供应商速腾聚创,投资芯片设计公司慷智集成,投资锂离子电池材料商法恩莱特……显然,小米此时的“豪”已经成了土豪的“豪”了,甚至看起来是不是有一些“买买买”的意味了?

目标是自动驾驶第一梯队 但小米其实啥都缺?

从以上花钱标的来看,小米对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最多,也展露出了最大的重视,小米的目标也确实是在自动驾驶领域进入第一阵营。在8月11日那场近3个小时的发布会上,雷军简洁地用5分钟公布了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小米自动驾驶要采用全栈自研算法,全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目前已组建500人规模的团队,首期投入33亿研发费用,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巧合的是,最近小米造车项目进展不顺的消息主要也是针对自动驾驶。9月,小米试制车亮相,而根据报道,一位高级别小米员工称,这辆工程车的完成度并不高,许多应该交付的功能要么延期,要么直接被砍掉,因此最终实际落地的功能寥寥无几。而这也就导致小米汽车智能座舱的研发进度受到影响。虽然小米一直都被行业内认为能够为智能座舱带来革命性改变,但是受限于项目研发进程的滞后,智能座舱的主交互设计方案直到现在都没有确定。

事实上,此前雷军曾在发布会上公开展示了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成果,但是据业内人士分析,其实视频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通过剪辑拼接而成的,很难看出真正水准。但,小米所缺的仅仅是自动驾驶吗?

   

站在宏观的角度,雷军选择造车可能是又一次站上风口的决定,但小米在汽车产业积累太少,入局也不算早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来看,包括比亚迪甚至蔚来、智己等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领域建立了较强的技术储备,尤其是在三电、底盘等基础部分,而这些虽然不会成为可以被一眼看到的亮点,但却能够保障产品能够长远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华为“帮车企造好车”都不只是停留在智能化方面,也包括了电驱、电机等技术,在这一点上,问界系列车型以及极狐阿尔法S HI版等车型上均有体现。而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方面对硬件设计、制造技术并不重视,在目前看来,其也没有透露出针对车辆的硬件、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不由得不让人怀疑,小米汽车的最终形态。而这些,对于汽车产品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毕竟就算汽车成为了互联网载体,本质上也是出行工具。

此外,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高度白热化阶段,销量屡屡增高的比亚迪、蔚来和理想等国产新能源车企,以及层出不穷的造车新势力公司,已经大幅压缩了留给后来选手的增长空间。而这些前辈在销量增长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的积累了销售模式、销售体系、售后体系等服务方面的经验以及基础。与此同时,大众、通用、丰田等传统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的攻势也在逐渐加强,新车型接踵而至,2024年进入市场的小米必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竞争,甚至小米还错失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最后机会。

如今,距离小米宣布造车已经超过了600天,距离小米汽车计划中量产的日子则剩下一年时间,市场也许可以等小米汽车,但市场机会不会,雷军即便是看准了趋势,也不得不面临这些现实的问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工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工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